当前位置:高校

无论读哪个专业,未来求学都不会一帆风顺

  每年高考结束,“天坑专业”都会被重点关注,从最初的“生化环材”,到金融、考古、心理学、会计学,再到法学、管理学、林学、市场营销……每年,新的四大“天坑专业”不断涌现。

  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天坑专业”?万一进入大学后、被分流到“天坑”专业又该怎么办?

  听听从“天坑专业”毕业且一直身处“天坑”中的大学老师怎么说——

  今年的高考招录接近尾声,不少学生将迎来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转变。身在大学工作,同时每年参加本科招生,几乎每年高考后,很多朋友都来找我咨询,问得最多的一类问题是:“听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去哪里就业?”

  之所以有“四大天坑”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和家长对生物、化学、环境、材料专业缺乏了解,从而存在很大的认识偏差。比如,认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不好、就业前景不好、薪资较低等等。

  其实,这四个专业都是重要的民生专业,是支撑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专业,社会特别需要这些专业人才。而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也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前景。

  谈到“四大天坑”专业,我应该有一些发言权。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就读的专业都是环境科学,做的科研工作也是“生化环材”方向,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天坑”里,收入的确不算很高,属于社会中等水平,但我乐在其中。因为我的研究成果可以守护环境健康和公众健康,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发一份光,哪怕这束光很微弱,也能在黑夜里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

  近几年,公众感同身受、记忆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抗“疫”。新冠疫情暴发后,虽然我们不能像白衣战士那样冲在第一线,却在后方一直默默为抗“疫”做保障工作。比如,对饮用水强化消毒,保障居民的供水安全;安全处理患者戴过的口罩和生活垃圾,防止传染他人;对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强化消毒,保障病毒不通过污水传播。如今,我们更要做有温度、有态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人。

  那么,从招生、科研、就业来看,所谓“天坑专业”是否可以报考呢?

  信息不对称之下,盲目填报的专业才可能是“天坑”

  过去10多年,大家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很多,公众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和家长心中的热门专业一直在改变。如今,经管、金融、经济已经不是备受青睐的热门专业,在今年的高校专业报考中,微电子、数学、计算机等专业脱颖而出,竞争甚至可用“白热化”来形容。而因为某网红老师的“学新闻无用论”,让众多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望而生畏,往年非常受欢迎的新闻传播专业今年也首次遇冷。

  我们生活在这个传播媒介无处不在的时代,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公众会受到媒体言论影响很正常,但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被自媒体和他人所左右,则是非常可怕的事。之所以会出现新闻专业成为新“天坑”的现象,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太多高中采用刷题式教育,为了提高高考分数,高中生只能每天拼命刷题,而刷题式教育很难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兴趣,更没有时间思考对未来的规划。

  比如,很多高中为了增加顶尖名校的录取人数,即使学生非常不喜欢学医,也强迫学生去报分数略低些的顶尖名校医学院,那么对学生来说,这样的专业是否也算“天坑”呢?还有些高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非顶尖名校,即使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去;顶尖名校,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要去,因为可以圆梦名校。

  无论作为大学老师还是招生工作人员,我都非常希望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能以兴趣爱好为前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把大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但我在进行本科招生咨询时却发现,真正知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对未来有规划的考生却是凤毛麟角。

  其中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高中阶段完全沉浸于应试环境,对大学设置的不同专业究竟学哪些内容,未来能去什么行业就业,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了解。高考一结束,马上面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只能一脸迷茫。

  笔者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天坑专业层出不穷”“志愿填报唯顶尖名校论”等招生乱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和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媒体信息鱼龙混杂,很难甄别。因此,笔者建议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成绩发布前,由高校老师和行业骨干携手为高中生讲授公益课程,详细介绍大学专业学习内容和未来就业方向,而不是等高考成绩发布后、开始填报志愿时,让考生和家长临时抱佛脚。

  相信有了良好的开端,上述招生乱象一定会越来越少。

  无论读哪个专业,未来求学都不会一帆风顺

  2023年高考分数公布后,A同学和B同学的分数相同,他们都想报考基础学科,就是社会上传说的“天坑专业”。但A同学和B同学的家长都想让孩子学医。两位同学的家长多次通过电话咨询高校招生组,想法不断摇摆。后来,即便来到高校招生组驻地,进行面对面咨询,家长还是很纠结。

  作为招生老师,我给出的建议是:填报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权要交给孩子,家长只能给出建议,要由孩子做最终决定。因为大学的学习家长无法陪同,未来的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任。

  上述两位同学的填报结果可以说是迥然不同,虽然他们报考了同一所大学,但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专业。A同学听从了家长的安排,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B同学赢得了报考权,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填报了自己喜欢的基础学科。

  两个高考分数相同的学生,一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天坑专业”,一个选择了家长要求的专业,他们未来的人生也注定不同。

  那么,“天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真的不好吗?在我的课题组,研究生都顺利毕业、并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工作。其中,一个研究生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环境工程专业,疫情期间他也一直在持续努力,研三时拿到金融行业的实习资格,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了金融行业;另一个研究生通过了选调生笔试,作为环境专业毕业的学生,在面试环节与同校管理学院研究生竞争,最终她拿到了选调生资格,未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所以,作为大学老师,我更希望学生是因为真心喜欢而选择就读某个专业,因为不管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学习的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坚持的动力。大学生活美好而短暂,而且无法重来。在象牙塔里快乐地学习,享受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没有永远的热门,只有永恒的热爱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各种试验班,如工科试验班、技术科学试验班、自然科学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等。学生在大一学年进入试验班,接受文理贯通的通识教育,大一结束后根据绩点和报名情况进行专业分流。

  大学专业分流机制设置的初衷,是针对高中阶段没有发现自己兴趣的学生,避免他们在高考后马上选择大学专业而产生迷茫。学生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在大一结束时再来选择自己真正喜欢且适合的专业。大学也要鼓励学生在入学后持续努力学习,避免“躺平”,同时通过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致力于全面发展的人。

  但在今年本科招生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人深思。虽然不少考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但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少考生和家长都抱着“求稳”的心态,不敢面对大学专业分流时的竞争,担心选不到“好专业”,即家长心目中的热门专业。

  不过,也有少数家长对分流机制很认可,觉得这一举措是对学生的督促。的确,只有在大学持续努力,才能适应未来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而且,没有永远的热门,只有永恒的热爱,大学专业确定后,就要好之、乐之。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的学习中,学会寻找乐趣,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人生的精彩就在于对未来的未知,所以才会有无限可能,如果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那应该没有一个人会愿意过。人生就是要享受过程,永远在路上,才会发现沿途不同的大好风景,而这些风景中还有你!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