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热点

第十四届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汇聚强大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

  21日,第十四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汇聚强大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基础教育分论坛首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内容总监商亮主持,对话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李迅、北京市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长明建平、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四位嘉宾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涵养科学精神等话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针对探索建立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路径的问题,明建平表示,“钱学森之问”问的不仅是高等教育,更是整个中国教育。他表示,一是创新思维是一种习惯,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养成创新思维,很多思维习惯就是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如果从小就不敢质疑、不敢挑战、不敢独辟蹊径、不敢突破标准答案,这样的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孩子的好奇心就没有了,创新的萌芽就熄灭了。二是破解“钱学森之问”,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文史哲、艺术类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中小学阶段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而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从小就开始培养,最终要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难度极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是地方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针对“如何更好地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话题,明建平表示,当前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区别越来越小,并且师范院校的学生考研比例极高,应该引起重视;教师入职门槛太低,职前缺乏真刀实枪的训练,站上讲台就慌乱,还需要职后补课。明建平建议,在中小学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研员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对他们进行理论提升,帮他们梳理教学教法,然后让他们承担师范院校的课程论教学,职前教育方面就能上升一大步。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应该改革内容和方式,要打破学科边界,要更加开放,要放眼社会,要关注科技发展,不要让学校的院墙挡住教师的视野。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明建平表示,很多课程和活动仅仅是科学教育的载体,科学教育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理性思维,凡事讲逻辑、凡事讲证据、凡事拿数据,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明建平认为,科学教育未必需要设备高大上,未必需要消耗很多财力,只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广义上的科学教育。此外,明建平认为,科学教育特别需要开放式办学,需要因地制宜用活社会资源,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都很大,要通过多样化的载体解决中小学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基教何为”的时代之问,明建平表示,尊重每一个孩子,一生一特点,一人一世界。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