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工作为什么减起来这么费劲?

  近日,《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给小学生减负,必须搬出这个绊脚石》的文章,许多媒体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很快就引起了网友们的普遍关注。

  “唯分数论”成为“减负”绊脚石?

  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减负”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个新词,仿佛“曾经”的“减负”总是无疾而终,“减负”为什么减不下来?

  文章认为,“减负”减不下来的原因可能与家长、中考、高考等因素都有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唯分数论”。

  具体来说,这个“唯分数论”主要表现在:所有建立在分数基础上的考评机制。

  很多地区都有一套,建立在分数基础上的考评机制,在这些区域内,即使是小学学生的分数还在左右着师和教育,是教师不敢有丝毫懈怠,最终只能把压力全面向学生倾泻,逼孩子学习。

  简而言之,就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和教师。这种分数考评机制面前,学生和教师都成了分数的奴隶,所有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分数”。

  甚至,学校之间,区域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排名。同一个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或者在区域与区域之间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机制和竞争,这些机制和竞争把学校、区域人为地分出高下,但最底层、最根本的依据仍然是分数。

  因此,作者认为,“双减”最大的阻力就是“唯分数论”,要想在小学阶段成功“减负”,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搬除以分数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机制这块绊脚石。

  “教师评管机制”恐成“减负”最大阻力!

  不得不说,“唯分数论”的确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双减”工作的进一步落实。要说“唯分数论”是“双减”工作的最大阻力,我觉得这好像是让分数背了锅。

  因为分数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确和错误。把分数当成是评价和管理教师的一种机制,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一些学校明确表示,不会将学生的成绩拿来排名,不会公开学生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分数,最终都将明里暗里地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和绩效工资等密切挂钩。

  这看起来只是对教师的一种“评价机制”,里面包含着奖励和惩处。实际上,它更是一种“管理机制”。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需要对教师进行一种管理;如果管理制度以“负面推测”的方式进行制定,那么“评价机制”就变成了“管理制度”。

  所谓“负面推测”,就是指如果学生的成绩考得不好,那么就因此负面指责教师工作没努力,教师教学没能力。

  在“负面推测”的影响下,教师本身是不具“主观积极性”的;这个时候,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就必须出台一套“管理机制”来管理这些教师,而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分数”。

  换句话说,离开了分数,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就不知道该怎样去管理这些教师了。“减负”工作,管理者会把管理教师的评管机制给减掉吗?

结束语:

  “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工作为什么减起来这么费劲?分数只是表象,以分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评管机制”才是最大的阻力。

  与其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套更合适的评价学生的方法;还不如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套更能评管教师的机制。

  因此,建立一套能够摆脱分数、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管教师的机制,那么学生身上的作业负担,才能够最终减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