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 >

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回国效力6年后,为什么又去了美国任教?

  在科学研究领域,数学一直是我国的强项。从古到今我们国家有无数的杰出数学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数学领域我们国家更是人才辈出。这得力于我国家的教育体制对于青少年时期数学思维的开发教育。

  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了诸如:许晨阳、恽之炜、张伟、朱文韵这样的一批顶尖数学人才。这四人因为都是毕业于北京大学,所以也叫做“北大黄金一代”

  然而,这些中国的顶尖人才最终很多都选择在国外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大批的顶尖基础科学的人才选择到美国发展呢?

许晨阳对于学术氛围的质疑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从小许晨阳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小学一年级时,当同龄人还在为简单的加减运算大费力气之时,许晨阳已经可以运用乘法口诀快速的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了。在上小学的时候,许晨阳就多次的拿到奥数比赛的一等奖。在人们的口中许晨阳就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天才。

  1998年,高中的许晨阳因为其过人的数学天赋被选入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同年,许晨阳一举夺得当年的奥数金牌。后来也因为这次的获让许晨阳被选入国家奥数代表队。

  最终,许晨阳以优异的数学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大学期间,许晨阳在数学上的天赋造诣也让他成为全校的数学明星。仅大学3年级,许晨阳就已经完成了别人四年才能完成的专业课程。在当时北京大学著名的数学教授田刚的带领下开始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两年后许晨阳完成了北京大学研究生的课程,同时也得到了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的资格。

  普林斯顿大学是被誉为“世界数学中心”的国际一流名校。许晨阳在这个世界一流学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天赋很快便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个时候的许晨阳哪怕是放眼全世界,在这样的年纪能够与其比肩的人也是屈指可数。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许晨阳拒绝了麻省理工大学的邀请,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任教,为自己的国家的科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于是在2012年,许晨阳回到了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回到国内一年后,许晨阳就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并获得了教授的职称,受聘于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执教的那几年,许晨阳又分别获得了马努金奖以及未来科学大奖。同时还在国内多家顶级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本在国内前途无量的许晨阳却在2018年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

  2018年,许晨阳获得了国家科学突破奖。就在人们纷纷向他投向赞许的目光时,在回国6年后,许晨阳辞去了北大数学系教授的职务,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于许晨阳的选择,国内学术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声音。但是许晨阳在临走的时候却指出了中国学术界的三个问题。

  第一是中国学术界造假过于严重,如论文造假,学术造假现象太多。

  第二是学风过于浮躁,人们过于急功近利的追求功名。

  第三则是论资排辈的观念难以改变,青年科学家的研究经费得不到保障,对于年轻人的扶持力度不够,很多时候只看年龄不看水平。

  许晨阳的言论一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一片哗然。国人们纷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许晨阳进行批判,同时也有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了对于中国学术界学风的研究报告。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一片声讨中却也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发泄式的指责。

中国学术界之痛

  其实反观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却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许晨阳的现象也不是个例。

  我们国家近年来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样的现象尤为突出。

  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产值一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在这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贡献。但是问题和功绩一样明显。

  由于我国多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们国家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重技术轻科学的现象。高校里面的重点实验室,国家的专项研究经费更多的愿意投放在那些重点技术的学科之上,对于一些基础科学往往投入较少。这其实是我国当下国情必然,因为集中有效资源解决最为实际的问题才更加经济。这样的分配制度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而真正出现问题的是在这样的调节作用下会促使更多的学者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立刻能够取得成果的项目中来

  如今的的中国在材料物理、应用化学、冶金、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十分闪耀的成绩。相比之下许多基础学科却显得黯然失色。很多的大学教授不再关注基础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发展。对于学术研究意义的评价其实就是两个标准:一是发表过多少的核心期刊;二是研究项目是否具有商业前景。

  其实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一样。理论科学往往在应用上都是要落后于工科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只是追求实际应用的高效性而忽略了对于基础科学领域的储备,那么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遭遇技术瓶颈。另一方面长期的重应用而轻理论,也会让更多愿意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感到心寒。

  最后对于许晨阳提到的论资排辈问题,却是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通病。其实这样的问题发生并不只是在现在。我们国家在一千多年前的科举时代便有这样的现象。从唐代开始温卷行卷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就很多,到了宋代以后官场上党争不断也确实影响到了众多的悻悻学子,直到清代这样的现象也就更为突出。在中国的传统学术观念里面“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的文化思维,而当代这样的文化思维更多的表现也就是派系林立和论资排辈的学术氛围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样的观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步的得以廓清。正如朱熹所说的那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对于何者为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相信学术界也将会进入新的澄明之境。

  其实我们不禁要问对于许晨阳的行为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的宽容呢?毕竟人的生命有限,每一个学者的黄金时间也不过一二十年,选择更好的环境来实现人生理想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科学永无国界。一味的将道德观念绑架在他人的头上是否又那么的合适呢?

分享至:

相关阅读